欢迎来到中国李杜文学网!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国内资讯

国内资讯

 

在中国李杜文学研究会红色诗词研讨会暨李杜文学研究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9-12-04 17:30:15   浏览:1812次
胡景明 中国楹联学会李杜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徽学研究会理事、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执行副秘书长 大家,下午好! 今天

         胡景明 中国楹联学会李杜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徽学研究会理事、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执行副秘书长

       尊敬的柏会长,尊敬的傅西路顾问,尊敬的任玉岭(会长)专家、尊敬的于部长、尊敬的任海泉社长、尊敬的中国李杜文学研究会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2019年11月6日 李杜文学红色诗词研讨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天,中国李杜文学研究会红色诗词研讨会暨李杜文学研究会新闻发布会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所在地——香山饭店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华诞之际举行的,现实意义特别重大。大会组委会精心将会场安排在北京香山饭店,寓意也极为深远。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特别是在香山能聆听各位领导、专家和老朋友的高见,内心充盈,无比自豪,也切身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也特别艰巨而光荣。在此,我衷心祝愿中国李杜文学研究会在当下文化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大会组委会安排在论坛上让我做个发言,委实属不敢,如果要说几句,那就耽误在座的各位几分钟的时间。下面,就徽州、徽州与李杜的历史渊源及徽州的红色文化做个简短的介绍,如有不妥,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徽州

      徽州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6000年前,犖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据《禹贡》记载,天下共分九州,徽州地属扬州,春秋时期属吴,吴国灭亡属越,越国灭亡属楚。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始置黟县、歙县,二县隶属郭郡,汉朝改为丹阳郡,三国时期改为新都郡,晋朝改安都,隋唐改新安郡为歙州。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歙州统辖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由此奠定徽州“六县一州”的行政格局。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歙州改成徽州,此为“徽州”得名之始,从此直至民国元年(公元1912) 撤府留县,徽州建制延续了将近800年。

      徽州山川秀丽。徽州自古就以风光秀美、钟灵毓秀闻名于世。早在南朝时期,梁武帝就曾盛赞“新安大好山水”。徽州人也以本地的山水优美、生态优越而自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之世外桃源。时至今日,“新安大好山水”成了世界旅游胜地,自然景观足以与瑞士相媲美。现在,黄山市(以前徽州,这里当然不包括江西省婺源、宣州市绩溪),黄山拥有三顶桂冠: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还有国家地质公园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清凉峰、“山水画廊”新安江、天生丽质大平湖......处处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徽州文化灿烂。徽州文化既是古代微州的地城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典型文化。徽州文化以新安山水为依托,以徽州人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以徽商经济为基础,基于隋唐,崛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影响于当今。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如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州商帮、徽派朴学、徽州教育、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派刻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还有徽剧、徽雕、徽菜等等,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邃时空。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如发明活字印刷是的毕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

      清光绪年间闻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它们或呜时代之先声,或集学术之大成,或是造诣精深、名震四海,或是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无不体现出徽州风格、徽州特色和徽州气派,无不标示着徽州文化的时代水准、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徽州故土,是“程朱阙里”、“道学渊源”,是“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是著名的“文物之海”“文献之乡”。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市现存文物古迹5000多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经过国家确认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名街2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多项等等,文物数量之多,

      品级之高,国内罕见!

      与这些文物和非遗项目同样无法估价的,还有1000多种徽州宗谱族谱,3000 多种徽州典籍文献和50多万件民风的文书,如此丰富、如此珍贵的地方文化历史资料.....勃然兴起的“徽州学”,在短短的30余年间,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世人瞩目的“显学”。如此灿烂夺目,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独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又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袖珍版经典、一个精致型标本。


二、李白、杜甫与徽州的历史渊源及影响

      1、李白与徽州的历史渊源。皖南十姓九汪,又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说。隋末汪华,拥族众割据,有歙、宣、杭等六州之地,后举地归唐,使皖南免于兵火,因功封越国公,是形成这一态势的重要原因。桃花潭镇的汪姓族人认汪伦为老祖,其后人在此已经繁衍了近六十代。汪伦,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至今,在桃花潭边有汪伦墓汪伦墓,碑有“光绪二年季秋月重建”,碑文“史官汪諱倫也之墓”相传为李白所题写,北宋《太平广记》记载故事:相传李白曾在天宝或至德年间,为寻访许宣平,来过歙县游历,故建此楼以作纪念。许宣平是与李白同时代的一位隐士,居于歙城南之城阳山,那里云雾缭绕,密林深广,是个闲逸的所在。许宣平就在那里饮酒吟诗,还常挑点柴火进城出卖,担上挂着葫芦和拄杖。卖了柴后,便豪饮醉。回山时,独自吟唱道:“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人翠微。”好一副悠然自 得的神态。

      许宣平虽然隐居山中,但也不是抛离尘世,对于艰危疾苦的人,总是尽力相助,颇得百姓好评。然而,当人们寻访和感谢他时,却大多不见其人,只见山中石壁上题诗一首:“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这首诗以凝练的词句描绘了一幅闲逸雅致的图画,因而辗转流传,愈传愈远,有好事者竟把它题于洛阳同华传舍的墙壁上,被大诗人李白看见,拍手称赞:“此仙人诗也!”于是在出游途中,欣然来歙县寻访许宣平。李白在南门外练江禁渔亭处问路后,来到紫阳山下的江边,见江上有一小船,船头立一老翁,神姿飘洒,容态超逸, 当时由于寻许宣平心切,没有在意观察。到了江对岸,李白问道:“请问许宣平家在何处?”老翁略微一 笑,便吟诗两句:“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李白听后,点头前往。走了一会,忽然想起:一竿竹篙么?那么老翁当是许宜平了。于是,立即回头,然而老翁已经不见。不远万里,特来寻仙,竟当错过,此时此刻,诗人李白好不懊丧,便怅然在身前茅庵壁上题诗一首:“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杖空踌躇,应化江天鹤,归当千岁余”。李白回到练江北岸,盼望再能遇见许宜平。但终未能如愿,而许宜平回来时,见庵壁上的留诗,知道来访者竟是鼎鼎大名的李太白,也非常惋惜。

      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太白楼;于歙县河西将太平桥之下练水中的一片浅滩取名为“碎月滩”。

      至今,李白与汪伦、许宣平的历史故事一直在民间成为传颂。

      2、杜甫的诗词对徽州文坛的深远影响。自宋以来,在徽州杜甫诗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一门颇受关注的学问,古徽州的文人学者对杜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杜渐成风尚。清初,杜诗学尤为兴盛,尤为在以文解诗、诗史互证以及“以意逆志”解杜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研究风尚,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杜诗研究风尚及时代特色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诸多徽人研杜著述流传至今,其中黄生的《杜诗说》、《杜诗提要》(十四卷)已被整理出版,并在杜诗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清初学者吴瞻泰撰(1657—1735,字东岩,安徽歙县人)撰十四卷,这是杜诗的最深入注评选本,选诗477首。始名为《杜诗则》,后改今名。其于杜诗记事纂言,循法析理予以提要,故以评论为主,以注释为辅,大指在示学者即法以通其意,吴氏主张“评诗以论法为归”、“意至而法无不密”、故“特抉剔其章法、句法、字法,使学者执要以求,以与史法相证,则有从入之门”、“其隐晦者笺之,讹误者析之,止求达意而止,弗敢博取以为辨”......故其笺注评论均极简略扼要,不赘肤赞美,亦少穿穴附会刻意求新之失,平易简当,颇便初学。此书最早刻本为康熙末年之山雨楼刻本,后又多次刻印,可见是诗书影响之大。

      在杜甫的影响下,徽州诞生了众多秉承杜甫诗风的诗(词)人,他们因深受杜甫的人格魅力及精神境界的影响而为后人留下了众多鸿篇巨作,特别是在清后,这对古徽州的诗词产生了历史而深远的影响。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作进一步介绍了。


三、徽州是一块红色的热土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徽州人民的觉醒。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共创造者的引领,孕育出徽州第一位中共党员——柯庆施就诞生在歙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徽州成为皖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中国青年运动领袖的培养、安源工运的洗礼,诞生了徽州第一个党支部——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党支部。1930年8月,刘伯林在歙县(现徽州区)建立小练支部,中共歙县县委、徽州工委的建立及活动、徽州工委改组的皖南特委及活动、1933年6月1日发生的“小练惨案”、特委领导的农民暴动及皖南第一块苏区——柯村苏维埃政府的建立等成为皖浙赣领导革命的中心等等都发生在徽州。

      1938年,陈毅到舍会山传达党中央指示。舍会山谈判后,皖赣边红军游击队按照中央的指示,1938年4月改编南方把省十四个地区红军游击队集结岩寺、点验整编、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2月14日,项英、陈毅等向毛泽东建议,新四军“目前行动不宜全部集结岩寺”,应“尽可能向前伸出到浙、苏、皖之昌化、绩溪、孝义(丰)、宣城、宁国”,“以游击战在战略上配合正规军为原则,受领一定任务,机动的完成”,“一面到岩寺,一面即出发前进,不在岩寺集结停留”。2月15日,毛泽东复电同意,并要求“力争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地”。1938年4月28日,确定从第一、二、三支队抽调部分干部和侦察分队500余人组成先遣队从歙县(现徽州区潜口)出发,开进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粟裕任先遣队司令员,钟期光任政治处主任,下辖司令部、政治处和3个侦察连。

      先遣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江南人民的信任,提高了江南人民的抗日信心。6月17日晨2时,粟裕果断决定在距镇江15公里的韦岗设伏。8时20分,从镇江方向开往句容的日军野战重炮兵第五旅团司令部和所属部队人员乘坐的汽车开入伏击区内,经半小时激战,当场击毙日军少佐士井和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10余名,伤日军8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20余支,日钞7000余元,新四军进入江南后的首战告捷。陈毅看到战利品堆积如山,高兴地称赞“江南处女战打得好!”。21日,陈毅作《韦岗初战》诗一首祝贺胜利:“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七▪七”事变前,在皖赣交界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中共地下组织是中共皖赣特委。1937年12月,皖赣特委派李步新、江天辉前往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汇报请示工作。陈毅听了汇报后,从南昌来到祁门县舍会山特委驻地,更名为中共皖浙赣特委。皖浙赣特委在皖南的下辖组织主要有祁婺休中心县委、祁浮婺中心县委。特委于1938年1月3日,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皖浙赣特委为拥护国民政府及国军坚决抗战驱逐日寇告民众书》,扩大了中共在民众中的影响。1938年4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奉命陆续赶到皖南岩寺集中,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也随新四军军部由南昌移驻岩寺。东南分局决定撤销皖浙赣特委,由陈毅具体指导在歙县潜口重建中共皖南特委,领导芜屯公路以及皖南党的工作。皖南特委成立了以特委统战部长余华(即余纪一)兼书记的徽州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徽州地区党组织。皖南特委成立前,徽州地区有4个互不统属的特支:1937年12月建立的黟休特支,书记余华,直属皖浙赣特委领导;1937年12月在岩寺成立的“七政”(国民党第七战区政治工作委员会)特支,书记黄诚;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罗卓英部)驻歙县棠樾的上海妇女战地服务团特支,负责人胡瑞英(即胡兰畦);驻屯溪阳湖的第三战区前敌指挥部(薛岳部)战地服务团特支,书记朱凡。后三个特支均属长江局领导。陈毅到岩寺后,在屯溪召集四个特支负责人开会,部署党的工作,要求特支党员利用合法形式开办抗日训练班,并在青年学生中吸收进步分子入党。1938年8月,皖南特委机关随新四军军部、东南分局移驻泾县云岭附近的章村、萧村、白果树村。皖南特委与新四军民运工作队密切配合,共同开辟党的工作,对外则以新四军军部民运部的名义开展活动。到1939年9月,这时徽州中心县委下属组织也发展为歙县、休宁、黟县、太平县委,旌德革命工作委员会、旌源边区县委、歙绩休中心县委和屯溪工委、祁门区委以及六个直属特支。到1939年底,皖南特委领导下的党员总数已达11345人。

      皖南岩寺是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集结地、新四军的组建地,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出发地,也是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军事机关、政治中心和指挥中心所在地。新四军在岩寺地区时间达3个月,对皖南的抗日救亡运新四军宣传工作的一大特色,许多负责同志在一些会议上向各种不同的对象作了报告。如陈毅在“七政”训练班上的报告、谭震林在西溪南木桥头河滩上的军民联欢大会上的报告,健在的老同志至今记忆犹新。第三,组织了群众。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如“皖南青年救国会”、“歙县青年工作团”、“歙县妇女抗敌后援会”等进步团体。新四军离开岩寺后,兵站负责人还经常出入岩寺凤山小学帮助学生成立剧团,进行抗日宣传。此外,1939年2月周恩来副主席皖南之行、1940年12月徽州秘密军事会议——皖南事变的具体军事部署等重大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徽州。

      今天,我们初步窥见徽州文化多方面的经典内容,包括李杜对徽州诗词的影响及红色徽州的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贡献。我想:当下,就是要不断去挖掘研究徽文化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等各个领域的显著特色、卓越成就、突出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更加系统了解中原文化的移植和山越文化的融合、农耕文化的转型和徽商文化的开拓、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宗族文化及红色文化的社会效能、人居文化的历史积淀、生态文化等,在中国文化创新性继承、创新性转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免责声明 在线留言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中国李杜文学网 WWW.ZGLDWX.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庆亚大厦1008室 咨询热线:15201063887 邮箱:zgldwx@126.com

Copyright © 2007-2021, All Rights Reserve 网站建设:搜扑互联 备案:京ICP备19014174号-1